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我们普通人,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初中历史 2023-02-13

前两天看了台湾大学历史老师吕世浩的演讲视频《学历史的大用》,觉得讲的很有道理。我们从小就学习历史课,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和大学,背了很多历史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我们之所以如此卖命地死记硬背历史书上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考试考完试,没有几个人会再去翻开历史书。可是,吕世浩提出来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但我们现代人要学习历史,古代读书人也要学习历史,而且读的还是原版史书,各种正史、通鉴、纪事本末等等,都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可见,古代人学习历史要比我们费劲的多,但人家却学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更关键的是,古代很多帝王和社会精英都熟读历史,他们都乐意花很长时间来研究历史,而且人家都觉得学习历史很有用。

为什么古今的人们对于学习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吕世浩认为古代人学习历史是拿来用的,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都有历史知识的应用。

而今天人们学习历史要么是为了考试,要么是为了看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看完就忘之脑后。

古代人读历史书有这么一个习惯和思维方式,当他们看到一个历史人物在人生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们不会急于去看这位历史人物是如何解决这个人生难题的。他们会先把书合上,在脑海里设想:假如我是这个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会怎么做?他们喜欢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的活人来思考,如果我在人生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会得到什么?我又会付出什么?等他们觉得自己思考的差不多了,再打开书看看这位历史人物的做法,以及这位历史人物的做法给他带来了什么,他为此付出了什么。从而继续思考,这位历史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经验或教训。等把这个流程走完,古人会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人生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智慧。

吕世浩还举了张良为黄石公老人捡鞋穿鞋的历史故事作为讲解这套方法的例子。

当时的张良只有二十来岁,是个年轻人。而且张良出身高贵,是韩国贵族家庭里的贵公子。但不幸的是,秦始皇武力吞并了六国,韩国也被秦国灭掉了。张良还没享受过贵族的生活,就遭遇了亡国灭家之痛,而让张良失去这一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在张良眼里,此时的嬴政并不是什么为中国统一大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伟人,也不是什么皇帝之始,千古一帝,而是自己的仇人。对于张良来说,他对嬴政只有一个年头:杀死这个人,为自己的祖国和亲人报仇雪恨,这就是此时年轻的张良的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目标,张良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高价雇佣刺客刺杀秦始皇嬴政。要说在那个时代,刺客可是一个热门行业,工资高。但同时风险也大,荆轲和聂政就是很好的例子(都死的很惨),而且还需要有极高的专业技能,不是谁都可以干的。张良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个敢刺杀秦始皇嬴政的人,自然也是花了张良很多钱滴!此人是个大力士,而且善于使用大号流星锤,重120斤,一锤下去,被打的人估计就成肉饼了。

有了人手,下一步就是准备刺杀计划了。秦始皇比较喜欢外出巡游,这就给了张良实施计划的机会。一次,张良侦察到秦始皇的车队要经过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便事先和大力士刺客做好了埋伏,准备偷袭秦始皇车队。当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队经过时,大力士用力把手里的流星锤甩了出去,只听得“轰”的一声,车队里的一辆马车被砸的粉碎(人肯定也去见马克思了)。当大锤击中马车的一刹那,张良傻眼了,因为铁锤砸中的根本不是秦始皇嬴政乘坐的马车,而是保护嬴政的马车(副车)。眼见刺杀失败,张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秦始皇大怒,下达特级红色通缉令,在全国抓捕张良。此时在秦始皇嬴政眼里,张良是众多想要刺杀自己的杀手之一,而且是最危险的一个,是极其危险的恐怖分子。张良只得改名换姓,逃到下邳(地名),过起了流亡生活。这样偷偷摸摸地过日子,张良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他是一个年轻人,这样的挫折还是能扛得住的。

有一次,张良从容镇定的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远远看见在桥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感觉到张良快要走过来了,老头一下子就把脚上的鞋甩了出去,掉到了桥底下。然后,老头回过头来,轻蔑的对着张良说道:“臭小子,去,把鞋给我捡上来。”本来,学雷锋做好事的道理张良也懂,但看着老头在那儿洋洋得意的样子,张良心里就气不打一处来,想揍老头一顿。很明显,老头分明就是在整自己,侮辱自己嘛!

但老头也一大把年纪了,张良只好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子捡了回来。张良把鞋子捡了回来,但没想到老头更是语出惊人,“来,把鞋子给我穿好。”老头说完就把脚抬了起来,得意地看着张良。要不是看你白头发白胡子一大把了,我非揍你一顿不可,张良心中不禁想道。可既然已经帮老头把鞋子捡了上来,那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帮他把鞋子穿上吧。也不知道是古代人穿鞋子很麻烦,还是老头故意不让张良帮他穿好鞋,反正张良跪在(注意这个动词)地上帮老头穿了很长时间才穿好。穿好鞋子,老头大笑着站了起来,连句“谢谢”都没对张良说就走了。搞的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没想到过了一会,老头竟然自己回来了。他微笑着说张良说道:“小伙子很有前途嘛,五天以后的早晨在这里等着我”,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张良也许意识到,这个老头子可能是一个在此地隐居的世外高人,便跪在桥上,恭恭敬敬的说了一句“诺!”答应了老头。五天后,张良如期到达了桥上,结果发现老头已经在等着他了。老头见张良来的比自己晚,十分生气地批评了张良:“和老年人相约,怎么来的这么晚?五天后再来!”没办法,张良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公鸡刚打鸣(这时天还黑着,没有亮),张良就急匆匆地赶到桥上,结果到了张良都快哭了,人家老头又在桥上等着他呢!和上次的结果一样,五天以后早点再来吧。这次,张良准备玩招狠的,第四天晚上(还没到第五天凌晨)就到桥上了,他到了以后,并没有看见老头的身影,内心不禁窃喜。再说,就算这次老头还是比张良早,那张良也没有迟到,因为两个人约的是五天后的早晨相见,现在还是第四天。过了不久,老头竟然也来了。老头发现张良已经在桥上等自己了,心里十分高兴,不禁说道:“就该这样子嘛!”然后,老头变身图书推销员,给了张良一本书(应该是一套竹简),说了一句让张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话:“读了这本书你就能成为帝王之师。十年以后就会飞黄腾达,十三年后,你我会在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头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等到第五天天亮了,张良打开书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书的开头赫然写着四个字:太公兵法。原来,老头给自己的是一部世间少有的奇书。所以,张良很爱惜这本书,经常拿出来研究学习。正是这本书给了张良无穷的智慧,从而能辅佐刘邦重新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而那位给张良奇书的老头后来也被人们尊称为“黄石公”。

吕世浩用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一件事,那就是黄石公想让张良学习什么人生道理。

第一:黄石公一再羞辱张良,是要让张良明白:为人处世一定要学会“忍”。太刚强了容易被现实折断,所以一时的忍耐是为了以后的强大这一点,张良做到了。大汉四年,韩信攻打下齐国,想要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刘邦大怒,张良却劝刘邦忍耐一下,答应韩信的要求。否则把用兵如神的韩信逼反就完蛋了。刘邦最后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章,稳住了韩信。

第二:黄石公之所以一再比张良早到,最后逼的张良第五天还没到半夜就来了,是要让张良明白先和后的道理,什么是绝对的先。要做到绝对的先就要“出其不意”,让别人想都想不到,这一点张良也做到了。一次,刘邦想要带兵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却认为秦兵还很强大,不可以轻易攻打。他知道峣关军队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便对刘邦说:“市井商人是可以拿金银财宝诱惑他的,希望沛公(也就是刘邦还没发达时的称呼)能派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诱惑策反秦军守将”。刘邦又一次听从了张良的计谋,最后果然如张良所料,秦军守将真的受了刘邦的财宝,背叛了秦朝。秦军守将还给刘邦提了一个建议,咱们两方可以一起向西攻打秦朝首都咸阳,刘邦很高兴的采纳了这个建议。此时,张良却站出来反对。他对刘邦说:“这只是秦军守将自己想反叛罢了,他手下的士兵不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照计划执行,士兵不服从就会带来祸患,不如趁此时秦军守将懈怠,疏于防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刘邦又一次照做了,打了两次就把这股秦军彻底打垮了。

在演讲的最后,吕世浩讲到,读历史不是为了死记硬背,而是用古人的智慧磨练自己的智慧,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读懂人性到底是什么!一个人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读历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今天我们想要得到的,古人也想要得到过。今天很多人都想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古代也有很多人这么想过,“如何获取富贵”恐怕是古今之人想的最为一样的事情。所以,我对于历史的观点还是那句最著名的名言:“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古人和今人没有什么区别。

-END--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由初中历史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分享:

历史开学第一课

记忆力测试与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几个重要问题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用三分钟,教会孩子绘制思维导图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